现在建筑工地上有一群特别的工人。李丹,一个90后的“蓝领”,就是他们中的一员。她每天在80米高的地方,驾驶室面积不足两平方米,四周全是玻璃窗。这样的工作环境既让人感到新奇,也显得有些辛苦,因此格外引人关注。 转行塔吊只为家 更高的收入吸引着她,李丹毅然决然地离开熟悉的环境,投身于充满挑战的塔吊行业。家庭经济压力让她不得不做出改变,而她坚定的决心更是让她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。从稳定的流水线工作到高风险的塔吊操作,这不仅是职业的转换,更是人生道路的一次重大调整。许多人在家庭责任的驱使下,会像李丹那样,勇敢地选择挑战,追求更高的收入。 很多人在考虑职业变动时常常犹豫不决,害怕自己无法应对或者难以适应新环境。李丹可能也曾有过类似的顾虑,但为了家庭,她还是勇敢地跨出了这一步。这一行为也映射出了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,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,他们愿意去尝试那些风险更大、挑战性更强的职业。 从生疏到熟练 自2015年踏入这一行,李丹便在各个工地锻炼技艺。提及初次操控塔吊,她记忆犹新,那时因经验欠缺,吊臂和吊钩剧烈摇晃,仿佛失去了控制。然而,随着岁月的流逝,她日渐熟练。如今,即便面对120米高的塔吊,她也能在短短10多分钟内登顶。从起初的慌乱无措到如今的游刃有余,她付出了无数次的努力。每位塔吊司机都必须经历这样的成长,而这背后,是对操控技术的不断钻研和实际操作。 她精通用左手操控“摆大臂、跑小车”,运用五个档位精准调节吊臂的左右前后移动。她平日里勤加练习,力求左右手都能熟练操控操作杆。看似简单的动作,实则凝聚了她大量的时间和辛勤的努力,熟能生巧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展现。 与信号工的配合 在建筑工地上,塔吊司机和信号工的默契协作至关重要。以薛娟和马艳铃为例,她们分别位于3号楼的底层和顶层,精确传达指令。诸如“向左转动臂杆”“提升吊钩”“启动小车”“放下吊钩”等命令,通过对讲机不断传至李丹处。李丹依据这些指令,将构件吊起并稳妥放置于预定位置,安装作业。过程中任何微小的失误都不可有,只有精确的配合,才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。 这种协作不仅是工作上的互相配合,更是信任的象征。信号工要信赖塔吊司机的技能,塔吊司机也需确信信号工的指示精确无误。若这种信任关系受损,可能会引发安全隐患,这在建筑领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。 忙碌且规律的工作 清晨六点过后,李丹便提前抵达了工地。首先,她参加了安全培训,随后穿戴好防护装备,包括马甲、手套和头盔,沿着斜梯攀上塔吊驾驶室,开始了新的一天。工作时,她紧盯着对讲机接收信号工的指令,进行摆臂、稳停、放绳、起吊、悬挂等操作。她每次至少要吊起一吨重的材料,在最忙碌的时刻,每天要起吊超过200次,驾驶室不停地旋转。为了节省时间,午餐时她选择在塔吊上休息,简单吃些方便面和水果。这种高强度且规律化的工作,对她的耐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 长时间从事此类工作,对身体和精神构成挑战。众多建筑工人过着辛劳且单调的生活,然而,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,使得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一座座拔地而起。 工作背后的亲情缺失 工人李丹在多个工地间奔波,因为要照顾孩子,她不敢离得太远。然而,她还是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正在上小学的两个儿子,无奈之下,只得将他们送往寄宿学校。孩子很乖巧,对她的工作充满好奇,会不时提问。偶尔带孩子外出游玩,经过工地时,她才会向孩子解释自己的工作。从事塔吊行业,高空作业让她陪伴家人的时间大大减少,这也是许多建筑工人共同面临的困境。 工作中不能陪家人的时候,建筑工人们心里会感到痛苦。他们常常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家庭,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尊敬。 行业竞争与工作特点 李丹注意到,现在女塔吊司机的数量持续上升,年轻人对学习塔吊操作的热情也日益高涨。这种情况显示出,这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。塔吊司机需要在高空操纵庞大的设备,精神必须高度集中,否则会有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。此外,塔吊的上下移动并不方便,司机几乎整天都待在驾驶室内,重复进行单调的操作,既感到乏味,又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,同时还必须承担起保障安全的责任。然而,李丹在这份工作中也找到了乐趣,因为塔吊是工地上最高的作业位置。 作为建筑工人,面临高薪与家庭时光的抉择,你打算怎么选?期待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、转发,更欢迎在评论区热烈讨论。 有智慧工地的问题可以咨询蘇小鱼 |